毒犯竟被当作“英雄”崇拜

毒犯竟被当作“英雄”崇拜

发布时间:2021-03-18

毒犯竟被当作“英雄”崇拜

——《绝对禁区》对中学语文教师的警示

吕雪梅


一 逃离误区

      原本以为毒品离我们的生活很远很远,是《绝对禁区》一书,改变了我对毒品危害的认识。在我印象中,少时看过的那些关于贩毒的大片,荧屏里的毒犯“风光无限”,竟然被好多人当作“英雄”来崇拜。后来通过课本,或道听途说,或几场讲座,对毒品仅仅还只是表面的一些了解,只是知道其危害很大,不能吸食。偶尔听到有人吸毒,总觉得是一个神秘而遥远的故事,只是把他当成一个听闻,过后抛之脑后,或者偶尔作为茶余饭后的闲聊话题说说而已。有时甚至想,我不吸毒,不需要了解毒品防范知识。于是,“毒品”这个字眼就这样在我的脑海里被束之高阁而不去触碰。

      现在想来,非常庆幸自己能有幸来到北京师范大学培训,也非常感谢我的心理学老师——李庆安教授,正是因为有了他的课,他的书,才让我对毒品危害有了更进一步的更深刻的认识。读了《绝对禁区》之后,书中的事例和人物如同在眼前,自己旁观了他们的经历,似与他们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深切体味了他们的感受,对毒品对人的危害,特别是对心灵的残害,有了一种刻骨铭心的认识。从来没有想到过毒品对人性的扭曲和吸毒者吸毒成瘾的可怕以及祸及家庭的后果,也从来没有想过毒品竟然离我们很近,近的触手可及。它就像一头饿狼,潜伏在我们的身边,如果我们没有防范意识的话,也许就在不经意间被它吞噬,从此与毒品结下“不解之怨”。


二 毁己碎家

      《绝对禁区》一书给读者呈现了吸毒者真实而鲜活的事例。通过这些事例让我看到了伤魂蚀骨的毒品,给个人和家庭带来的挥之不去的伤痛。

      无法形容当时读书的那种心情,震惊、恐惧、愤怒,然而更多的是可怜、同情和惋惜……总而言之,是怀着极其复杂的心情读完了《绝对禁区》这本书。借用鲁迅先生的一句话“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来形容我那时那刻的心情再恰当不过了。掩卷沉思,那一张张痛苦扭曲面孔,那一幕幕惨烈的情景,我的心很久无法平静。我为那些吸毒成瘾无法自拔的不幸者而感到悲哀,同时也极其痛恨那些戒毒又一次次复吸的成瘾者,痛恨他们无法自制,不能痛改前非的行为。

      刘超群(化名),一个花季少女,因为好奇、交友不慎和性格的逆反,踏上吸毒之路,陷入了深渊而不能自拔。也许她会有更精彩的人生,有更无量的前程,有和其他同龄人一样的幸福和快乐,有承欢父母膝下,一家人享受天伦之乐的愉悦。然而没有诸多的也许,一失足成千古恨,是毒品颠覆了她的整个人生,让她所有对生活的美好和向往都成为了泡影;是毒品让她丧失了理智,没有了人生的追求;也是毒品让她无视亲情,无视父母的痛苦和煎熬,无视父母为她而辗转搬家的辛劳和良苦用心,忘记了为人子女的孝敬和责任。还有像刘超群一样的诸如武兵(化名)、筱明(化名)等众多的吸毒者,他们为了吸毒,不惜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父母兄弟永无宁日,而自己却浑然不觉,肆意的践踏和毁灭人生。书中受访者苗莓(化名)的一段话就是最好的例证:“毒瘾上来的时候,‘ 死’一点儿也不显得可怕,比起来,找不到毒品那才更可怕!如果有人告诉你,前面是一片雷区,你得越过雷区才能拿到毒品。这时候,如果毒瘾正在折磨你,你会毫不犹豫地冲过去。‘死’算个什么?那个时候,你根本就不怕死了。”还有苗莓对她毒友的一段描述令人吃惊:“她本质上是一个温顺、孝顺的姑娘,但这十几年中,她的人生就变成了吸毒、戒毒、吸毒、戒毒……就在这个恶性循环里面。每一天睁开眼睛就为她的毒品去奔波,为了她的毒品去做一切她不想做的事,为了她的毒品,这么个本来纯洁的姑娘也去骗,去偷……她妈妈就对她说:‘我宁愿你坐牢,因为你在监狱里最起码我知道你不会死,我知道你人在哪里!’”吸毒者竟然为了满足自己而不顾生死,把自己因吸毒而招致的痛苦强加于亲人,他们忘却了亲情,忘却了友情,甚至忘却了自己是谁,一味的心甘情愿的迷失自我。

      这些活生生的事例证明,一个人一旦沾染毒品,所有的承诺、一切的责任,都在毒品的侵蚀之下,被消磨,被遗忘,被抛弃。完全丧失意志力,完全被心狼所束缚,被毒品所绑架。


三 为毒品买单

      《绝对禁区》一书寻本挖源,揭示了吸毒者沾染毒品的真实心理。作者通过对八个吸毒成瘾者的访谈,运用心理学理论知识,对吸毒成瘾者的心理进行解析,了解了吸毒者误入吸毒之路的原因。大多吸毒者有一个共同点——强烈的好奇心。总是认为偶尔吸毒不会上瘾或别人吸毒会上瘾,但自己不会。或者存有“吸毒上瘾,戒毒不就行了”的侥幸心理。就像书中受访者刘超群(化名)所说:“别人越跟我说你不要做那件事的时候,我反而特别想做那件事!而且我觉得我不会像他们那样,每次都说戒,但是又戒不了,我觉得我可以控制自己。”“我吸了几次都没有感觉。越是没什么感觉我就越想一定要找到那种感觉——就是宣传上说的那种美妙的、让人欲罢不能的感觉。”殊不知一念天堂,一念地狱,从此就会踏上一条倾家荡产,众叛亲离的不归路。有人这样形容,只要吸食了第一口毒品,就像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一幕幕悲剧就会上演,痛苦与绝望、堕落与沉沦、疾病与死亡接踵而至。此话一点不假,书中受访者武兵(化名)说的很明白:“吸毒就是这么个过程,就是把人从正常折腾到不正常……”吸毒者为达到目的会不择一切手段,从而失去了正常人应有的自尊和道德观、伦理标准,整日沉溺于毒品的幻想之中,导致精神空虚、人格低下,因而逐步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吸毒成瘾者切身的经历告诉了我“一朝吸毒,终身戒毒”的道理。如果一个人意志不坚定,怀有侥幸、好奇心理,甚至戒毒再复吸,重蹈覆辙,就会终身为毒品买单。因此千万别拿自己的所谓“意志力”,去挑战毒品给身体带来的“瘾”。


四 灵魂深处

      《绝对禁区》一书访谈智问,展现了吸毒者复杂而矛盾的内心世界。作者巧妙的以“学不学深度访谈技术”为工具,运用精心设计的25组问题,对八位戒毒者分别进行深度访谈。作者以访谈的方式,走进吸毒成瘾者的心灵世界,挖掘他们吸毒、贩毒、偷盗、欺骗,甚至抢劫和暴力的吸毒戒毒经历。

      《绝对禁区》不是小说,却胜似小说,虽然没有像小说一样连贯的情节,但访谈者和被访谈者之间的对话过程,却跌宕起伏,揪人心弦。看似不经意的如话家常的聊天,实则是环环相扣的智问技术在其中。与其说是访谈,不如说是对吸毒成瘾者灵魂的拷问。阅读此书,让我们直面了吸毒者惨痛的吸毒经历,倾听了他们灵魂深处的声音——自责、悔恨,想戒毒却又无法战胜心魔的矛盾心声。书中受访者筱明(化名)的一段话,令人深思:“刚开始是生理上的瘾,身上每天都特难受,像要死过去一样;现在是心理上的瘾,说实话,我戒毒已经十个月了,但每天还会有心瘾……”“虽然我清醒了过来,但还是觉得委屈,觉得回归社会失败了,觉得融入社会太不容易了,觉得自己根本找不到新方向了……我的痛苦——身体和心理上的,才是对我真正的处罚……真的,我觉得自己苦的很!苦到了极点!我不知道我戒毒能够坚持到哪一天。”他们一次次戒毒,又一次次复吸的痛苦,追悔莫及又无力自拔的挣扎,那种切肤之痛是常人无法想象的。

      吸毒者痛苦的人生故事,沉甸甸的压在心头,让我清醒的认识到毒品就是罪恶之源,在毒魔的控制之下,一个人会意志消沉,悲观绝望,自甘堕落……一旦沾染毒品,成瘾者就像中邪一样无法摆脱心瘾。哪怕是戒毒几个月或者几年的人,只要见到毒友或者那种曾经吸毒的环境,就会鬼使神差的去复吸。


五 生命自觉

      阅读《绝对禁区》一书,就像是在思想种上了牛痘,让我们了解了毒品的严重危害,而后在心灵上拉起一道警戒线,时刻告诫我们远离毒品,避免不在知不觉中坠入深渊。让每一个人都能成为拒绝毒品和远离毒品的生命自觉者,以确保自身的生命安全,绝对不能有丝毫的好奇之心,也绝对不能无知的嬉戏于危墙之下,像飞蛾扑火,自取灭亡。我也希望能有更多的读者来读这本书,因为多一个人了解毒品,就会少一个可能的吸毒者,就会少一个家庭受到毒品的侵害。

      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我们无法强行改变既定的命运,但我们也许能够为抹平不幸所带来的伤痛出一份力。透过吸毒者的生活状态和痛苦经历,作者从“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的命题出发,本着拆除“危墙”,培养“知命者”的目的,针对有效的遏制日益猖狂的制毒和贩毒的犯罪活动和日益蔓延的毒品滥用的行为,研究构建行之有效的毒品预防教育模式,让更多的人明白“毒品绝对不可以尝试,哪怕仅仅是一次”的深刻道理,让我们牢固树立拒绝毒品和远离毒品的意识。


六 《绝对禁区》读后

      如今禁毒形式日益严峻,学校关于毒品预防的宣传教育活动也紧锣密鼓的开展了起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涉及并强调到了关于禁毒方方面面的知识,但我在想,收效到底有多大,对于十三四岁的这些孩子,听了是过眼云烟还是真正入脑入心了,这些都未可知。等他们走进高一级学校或者步入社会,能不能禁得住诱惑,能不能管得住自己,也或许就像刘超群(化名)那样,在好奇心的驱使之下,父母朋友说不能做的事,她偏要做一做,偏要体验一下也有可能。所以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如何将这些真真实实的吸毒者的经历再现给他们,通过怎样的方式才能将禁毒工作更为扎实有效的开展下去,才能起到掷地有声的效果,才能达到警示的目的?

      希望《绝对禁区》一书作者的呐喊,能唤醒更多的灵魂,让邪恶的毒品之花没有生存的土壤,让世界上每个人的心中充满阳光!也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自觉参与到毒品预防宣传和教育活动中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真正做到“远离毒品,珍爱生命”!作为我们——一个教育工作者,要“确保学生不涉毒,校园无毒品”,因为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


作者简介

      吕雪梅,女,汉族,1969年生,新疆霍城县瞻德中学初中语文教师。20085月,在《教师文苑》发表《学会感恩 让德育回归生活》一文。

【关联阅读】

 魅狼湖工程:禁毒心理学

  温馨提示:横线象征链接。点击横线,直通链接

返回首页


网址:www.bestbooks100.com
 
学 习 辅 导
 
咨 询 热 线
您是第  1472470 个访问者
Copyright © 学不学(北京)教育咨询 All Rights
京ICP备1900775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