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自以为可以驾驭毒品

留学生自以为可以驾驭毒品

发布时间:2021-06-23

留学生自以为

可以驾驭毒品

——清华学子深度

访谈成瘾者感悟

袁崇霖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次访谈是我在三年的课程中经历的最震撼的课程实践活动。它让我真切地看清了毒品的面貌,也深深体会到了毒品给成瘾者带来的伤害,访谈之后的感受可谓一言难尽。

一 毒品并非远在天边

      访谈之前,我一直觉得,毒品是天边之物——我们的生活圈似乎与毒品是绝缘的。访谈之后,我才认识到,在毒品的巨大诱惑面前,没有什么是绝缘体。
       在访谈中我得知,受访者本人,原本是一位艺术专业的大学生,与我们并无差别。更令人惊讶的是,他不仅不是一名不学无术的差生,相反,是有理想有抱负的学生。他在大一便建立了自己的音乐工作室,开始为自己的音乐梦想而努力;毕业后,也进入了一家非常成功的音乐公司。然而,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他却在所谓“好朋友”的诱导下,一步一步滑入了无底的深渊。
       即便在访谈过程中,他还在极力维护诱导自己吸毒的那位“挚友”,为他开脱;然而,这也正是毒品的可怕之处:它使我们最信任的人都能轻易沦陷。显然,受访者的那位好友在国外沾染了毒品之后,就已经沦为了毒品的奴隶。他自以为可以驾驭毒品,本着可能是分享快乐的出发点,以为是把“极乐世界的钥匙”送给了作为挚友的受访者;其实,却牵连着他一起落入了无尽的黑暗之中。当然,尽管事后我们这样理性地分析,但如果我是亲历者,在彼时彼刻就能全身而退吗?我身边也有在国外的朋友尝试过大麻等软性毒品。如果不经历这次访谈,当最好的朋友跟我分享时,我可能也会像受访者当时的想法一样:“看他们状态都很好啊,觉得应该没什么事吧”。这种时候,我真不一定能坚定地拒绝尝试。但是,经过这次访谈之后,我才发现,沾染毒品往往都是从“别人试过没事,那我也试试”这种心态开始的,被周围人“状态不错”的假象所欺骗,铤而走险,拿生命在涉险儿戏。
       更令我大跌眼镜的是,根据受访者的说法,在娱乐圈和网络红人中有人竟然专门参加这种吸毒派对来消遣。娱乐圈涉毒向来不是新鲜事,可是像这次访谈中所听到的这样骇人听闻的事情,我自己也是初次得知。此外,访谈中所涉及的几个地点我也并不陌生,甚至恍惚间就有一种这就在自己身边发生的感觉。这是多么可怕啊!这也再次印证了一个命题:毒品并非远在天边之物,而是时时刻刻存在于生活中的隐患。如果缺乏充分的了解和坚定的意志,非常容易在一念之间便步入了地狱。

二 远不止生理伤害

       谈及毒品,人们首先想到的恐怕便是它给人带来的生理伤害,无论是传染病还是脑损伤,都令人望而生畏。而经历了这次访谈,我才知道,其实,生理伤害并不是最可怕的,对自己的家人、爱人和自己生活与事业的摧残才更恐怖。
       受访者原本有着富裕美满的家庭;另外,根据他的描述,可以推断尽管他有心理疾病,但处理人际关系还是如鱼得水;同时,他也有令不少大学生羡慕的工作。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却选择了吸毒。这两年滥用药物的经历,让他几乎失去了一切:父母对他彻底失去信任和理解,朋友关系变成了吸毒圈子,放弃工作并且背上了“成瘾者”的包袱。
       实际上,吸毒表面上看是个人的选择问题,背后却牵扯着身边所有人的幸福攸关。成瘾者的父母、爱人乃至子女,都是最无辜的人。一方面,吸毒榨干了家庭的物质财富,往往令家庭陷入贫困;另一方面,毒品也消磨了家庭最后的信任和理解,使亲密无间的关系支离破碎。爱人可以一走了之,可是父母和子女却只能无声承受。毒品所伤害的从来不是某一个人本身,而是像一记命运的组合拳,击溃了整个大家庭。如果只看到毒品带来的生理伤害,那可能仍然有人愿意独吞苦果。但是,如果正视了毒品带来的对亲人和朋友的伤害,那恐怕任何一个有责任感、有同理心的人,都要犹豫犹豫、三思而后行了。
       此外,除了对人际关系和事业发展的巨大打击,毒品本身对于成瘾者的人格带来的摧残更是不容小觑。这次访谈中,受访者一直坚持一个信念——“吸毒是个人选择问题”。无论是谈及他吸毒的朋友,还是说起他自己吸毒的经历,他都没有十分的懊悔和充足的反思,反而还认为,吸毒是价值中立的。对这样的观点,我仍然不敢苟同。正如卢梭所说:“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一个拥有健全人格的人,在行使自己的权利,作出自己的人生选择之时,仍然应当以正确的价值选择和道德判断作为准绳和界限。我也相信,受访者曾经也是一位有担当、有责任心的年轻人;然而,长期被毒品所迷惑和折磨的他,原本健康的人格也受到了伤害,形成了为吸毒寻找借口、为毒品找理由开脱的习惯。这让我们看到,人在毒品面前遭受的彻底的“异化”。

三 拒绝毒品的重要关隘

      拒绝毒品,其前提是正确认识毒品,这可以说是第一道关隘。在访谈中,我第一次借助亲历者之口,了解到了毒品的“藏身之处”以及毒品的巨大危害性。受访者所讲的一些精神类药物以及新型毒品,都令我不寒而栗。如果没有这次经历,我不可能对此有如此深刻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受访者的经历让我知道了毒品确确实实离我们不远,让我在生活中更多了一份谨慎和戒备。
       除了正确的认识,坚定的意志也是必不可少的。在整个访谈中,受访者提到最多的就是“犹豫”和“踟蹰”之类的词。然而,无论是初次尝试还是戒毒后的复吸,他最终都输给了自己的意志力。一方面,这并非全部是他本人的问题。通过前面的心理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条件作用或者大量的正强化,毒品所附带的心理引力常常是令人难以拒绝的。正如戒毒所的赵老师所说,最重要的也是最困难的是解除心理的“瘾”。这种瘾性可能不是简单靠意志便能抵御的。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倘若把毒品视为做人不可动摇的底线,那就根本不会有第一次尝试毒品的经历,从而也就不可能被心理瘾和生理瘾的大网所俘获。因此,拒绝毒品非常重要的关口便是将其作为不可触及的底线,万不可被所谓“没有伤害”、“能控制”这样的幼稚谎言所欺骗。

四 访谈技术反思

       在这次访谈中,得益于李庆安教授研制的“催眠式深度访谈艺术”,我能够通过一问一答的对话获知了这么多成瘾者经历的细节,甚至让成瘾者感叹,有些事情他自己已经忘了,在访谈过程中却又回忆了起来。尽管如此,由于初次进行如此长时间的访谈,经验有限,在访谈中还是有一些不足之处,值得反思。
       第一,应当增加更深入的追问。在访谈中,考虑到受访者患有心理疾病的特殊状况,我在提问上一直比较谨慎,不敢触及他内心较为抵触和畏惧的经历。虽然在心理体验、感官体会上的追问比较详细,但是,对于一些事件细节的追问还有所欠缺。比如,在“事件的人物”这一环节上,我仅仅问到了他和其他三位朋友之间的关系,但是,没能得到更多信息。如果能够进一步确定他们和受访者从结识到一同吸毒的经历和故事,可能会帮助丰富访谈的内容,获得更多的收获。
       第二,时间掌控尚有欠缺。整个访谈过程超过两个小时,看似漫长,实际上,却是恍惚间便过去了。在这两个小时的访谈中,受访者常常有讲起一些重复内容、甚至带偏话题的趋势,虽然我在努力纠正,但是,还是显得比较突兀,效果也比较一般。如果能更好地把握时间,想必能够在两小时的时间里获知更多细节,提高访谈的效率。
       第三,访谈中的流畅度有待进一步提升。我先前有过访谈经验,也自认为自己口才尚可。但是,在面对完全陌生的事件时,我的提问运用了比较多的语气词,有几处提问也不是非常清晰。这说明,个人的表达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当然,作为一次无比难得的宝贵经历,本次访谈还是瑕不掩瑜。在老师提供的访谈技术的帮助下,我比较圆满地完成了访谈任务,提高了自己与人交流,尤其是深入交流的能力。对于这些,我个人是比较满意的。这次经历也让我鼓起勇气,更加期待未来能有机会不断提高自己的访谈技术,磨练自己与人沟通的能力。

五 展望

      谁都不希望自己与毒品狭路相逢。但是,仅仅“不希望”是不够的,只有掌握了充分的信息,树立了坚定的意志,才能做到即便是狭路相逢时也能勇于说不,从而战胜魔鬼。这次经历便是这样一个重要的契机,赋予了我充分了解毒品和成瘾者的机会。我希望,我也能藉此提高自己抵御不良诱惑的能力,同时,也坚定地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至少在自己的社交圈子里将毒品拒之门外。
      此外,我也希望,未来能抓住更多与访谈有关的机会,尝试进一步锻炼自己的访谈能力,从而更好地掌握“催眠式深度访谈艺术”,成为一个善于交流、精于交流的优秀访谈者!

作者简介

      袁崇霖,男,清华大学法学院2015级本科生。


编 后 语

      过去10余年来,李庆安教授一直为北京师范大学的本科生开设《教育心理学》课程。2018年春季学期,应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的聘请,他又为清华大学本科生开设了该课程。
      该课程具有两个特点:
      第一,将心理学知识的讲授与毒品预防教育巧妙地融为一体;
      第二,将深度访谈技术的训练与社会实践活动有机地融为一体。
      北师大和清华本科生提交的深度访谈作业表明,该课程的深度访谈活动,有助于训练大学生的深度访谈技术,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调查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有助于激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志愿精神,有助于激发大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写作自我效能。
      2018年6月9日,袁崇霖等11位清华大学的本科生,前往某戒毒康复所,以“催眠式深度访谈艺术”为工具,对11位成瘾者分别进行了一对一的深度访谈。
      袁崇霖同学访谈的是成瘾者周正(化名)。围绕该访谈活动,袁崇霖同学不仅整理了详细的深度访谈实录,而且对访谈实录进行了准确的心理学点评,还撰写了题为“留学生自以为可以驾驭毒品”的访谈感悟。我们相信,该感悟对于青少年和其他社会大众的毒品预防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

【关联阅读】

 魅狼湖工程:禁毒心理学

  温馨提示:横线象征链接。点击横线,直通链接

返回首页


网址:www.bestbooks100.com
 
学 习 辅 导
 
咨 询 热 线
您是第  1472499 个访问者
Copyright © 学不学(北京)教育咨询 All Rights
京ICP备19007756号-1